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07的博文

即时Feed垂直搜索BlogRovr

即时搜索、垂直搜索、Feed搜索都已经不是新概念,但这三样东西结合到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BlogRovr 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颖的思路。 BlogRovr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在网站注册以后,只需要用户需要下载一个Firefox插件,并指定一些自己偏好的Feed源,BlogRovr就开始工作了。它可以在你浏览任何网页的时候,在后台进行即时搜索,从用户指定的Feed中寻找和当前页面匹配或者相关的内容,并以类似侧边拦的形式呈现出相关文章列表,帮助你从多方面了解当前网页的信息。 如果说普通的Feed Reader阅读方式是平面的,那BlogRovr的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发散式的线性阅读方式,它可以沿着你的兴趣帮助你不断挖掘新的内容。对于习惯了Google Reader的我们,也算是一种新的体验。

非正式英文Blog订阅量排名

下面是 franticindustries 自己估计出来,在Feedburner上托管RSS的英文Blog订阅量Top40。这个数字并非来自任何官方或者非官方的数据统计,只是作者出于好奇心自己列出的一个名单,虽然没有100%的权威性,却也多少能说明点问题。看看这个列表,对比中文Feed用户的数字,感觉到了真正的差距: 1. BoingBoing 2. TechCrunch 3. 43Folders 4. Mashable 5. DumbLittleMan 6. 37signals 7. John Battelle's Searchblog 8. CrunchGear 9. Read/Write Web 10. Coding Horror 11. How to Change the World by Guy Kawasaki 12. MicroPersuasion 13. Duct Tape Marketing 14. DiggNation 15. GoogleOperatingSystem 16. LifeHack 17. TreeHugger 18. FrenchMaidTV 19. Small Business Trends 20. Jeff Clavier's Software Only 21. A VC 22. Search Engine Watch 23.My Personal Finance Journey 24. ProBlogger 25. Chris Pirillo 26. On The Media 27. FeedBurner 28. Vitamin 29. UberGizmo 30. Get Rich Slowly 31. Web2Explorer 32. ParentHacks 33. Particle Tree 34. Copyblogger 35. Mac Mega Site 36. Photoshop Killer Tips 37. eHub 38. French For Beginners 39. MobileCrunch 40. TheRssBlog Keso 在这里,能排到第六,但其一是离英文世界的No.1相差太远,其二是英文世界的30名以后的订阅量差距是那么的小,试想下英文世界的第100和中文世界的第100,估...

Google测试PPA广告

广告收入是Google主要的收入来源,今天Adwords官方Blog又公布了Google广告的一个新产品: Pay-per-Action广告 。 长期以来,Google的广告大部分是以CPC点击付费(Cost-per-Click)的形式投放的。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点击在Google或者其它被投放网站(当然包括AdSense用户)上的广告,广告客户就需要付费。这种方式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善欺骗点击和竞争对手的恶性点击行为。而作为广告的代理者,Google为了自己的短期财政目标,对这样的行为的扼制非常有限。 不管现在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压力,还是来自Google自己的良心发现,Google开始了新的广告形式PPA的测试。Pay-per-Action广告也非Google首创, Turn 早在去年就推出了类似的服务,而另外一个以图片截图著称的搜索引擎Snap也早就开始了 这种方式的广告销售 。PPA不同于CPC的地方在于:广告客户并非只为点击付费,而可以指定进一步的用户动作而为其付费,比如完成注册、下载软件甚至是购买商品。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恶意点击等欺诈行为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对于那些大的广告客户来说,这种新的形式可能并没有太大意义,他们有非常巨大的广告预算和完整的投放计划及投资收益控制。不过对一些中小型和个人客户来说,这种新的形式可以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他们广告投放的效果。而对于Google来说,这种新广告的推出,也会增加投资人的信心,对 Google最近不太漂亮的股价 应该也会有正面影响吧。

Google不会"永远"保留用户信息?

Google已经宣布 ,他们正在开始 匿名化服务器上的用户数据 ,将删除18到24个月之前的用户个人数据。Google把这称之为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的重大进步。诚然,这样比什么要不做要好得多,但难道这就是Google对于用户隐私唯一可做的么? 如果Google保持原有的数据政策(我们设想为无限期的保存数据),那又有什么不同?任何试着合法的取得你的个人数据的人都会对你最近的数据比较感兴趣,而不是搜索三年以前。现在,没有了旧的数据可以允许用户来个洗心革面,但绝对不是完全的匿名。如果最近的18-24个月的用户信息还可以查询,那对用户隐私的侵犯和之前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事实上,匿名化旧的用户数据只能保护那些违反法律的人。善良的人在18-24个月内和他们三年前一样善良,可是有罪恶的人可以停止犯罪,或者只是换一个方式犯罪,但是在Google上,他们在18-24个月之后,就变得清白了。所以说,匿名化旧的用户数据对你来说没有任何作用,除非你犯过错,但是却为搜索儿童色情内容或者炸弹制造方法的人制造了便利。 对于用户数据,只有2方面是人们关心的: 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有自己的隐私。如果某人得到了你的数据,就可能羞辱你,或者直接损害你的权力。 你要掩盖你的痕迹。 Google真的只是保护了那些有罪之人,因为在18-24月内,善良的人不会因此而受到比较少的损害,同时有罪的人却可以在期满之后避免麻烦。 我认为最好当Google纪录数据的时候,就让他们匿名化。难道Google就没有方法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就消除这些数据的来源地么?我相信这种芳芳是有的,而且还可能有比现在这种措施更加有效的办法来保护隐私。 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看到Google在采取措施。永久的保存我的数据只会让我慢慢离开,至少他们已经开始试图挽回。我希望Google可以缩短清除用户数据的周期使这种措施更有意义,比如说30天。 翻译自: InsideGoogle

网站需要怎么样的用户群体

注册用户质量=注册条件限制+注册时提交的用户数据量+数据真实性验证机制 注册用户数量=推广程度+注册简易程度+对新用户利诱程度 用户总价值=用户质量*用户数量*用户细分机制*系统内用户互动能力 我们生活在数量的海洋里,因为数量更容易被具体量化。 有一句话叫:“less is more” 有一句话叫:“no pay no gain” 由来请参照 固若Gintonic的此文

比较Blog评论广告平台

PayperPost :原始版Blog软文系统,广告主在系统投放命题作文式的广告,Blogger选择喜欢的广告主按题创作,系统对Blogger的作品评级,最后广告主看货给钱。一句话:Blogger选广告写。 ReviewMe :系统对Blogger评分并定价,广告商付钱来买已经定价的Blogger,如果Blogger愿意并发布了符合要求的文章,广告商就支付费用。一句话:广告商选Blogger写。 SponsoredReviews :ReviewMe升级版,Blogger在系统给定范围内给自己定价,广告商选择指定的Blogger写作。之后就是发文和支付,和ReviewMe一样。一句话:Blogger选价,广告商选人。 Feedsky话题广告 :Blog评论广告之国货当自强版。初期流程将会是系统对Blogger进行评估定价,广告主选择Blogger的价格和类型范围以及预算计划并支付广告费用,之后符合要求的Blogger发布文章,通过系统验证后收款。一句话:话题广告的中国尝试,值得期待。

再次鄙视阉割版Feed

今天又发现了几个内容还不错的中文IT Blog,其中竟然有好多个不提供全文Feed,特此鄙视。 如果你使用的BSP默认输出的是摘要,而且写作者没有相关的知识,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过作为IT Blogger,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让我说服自己不去鄙视一下。 这种鄙视不需要解释,而且需要重复。

Google导航以及其他

Google在中国推出服务,一般都会比美国晚那么几周甚至几个月,不过这一次谷歌试验室的新品,倒是中国独享: Google网站导航 。这个导航,像什么 不用我说 ,跟这个那个 收购的联系 我也不关心而我的第一感觉,也有詹膑同志已经替我 代言 。 不过我总不时会用好的思路来想一件看起来不那么漂亮的事物。这个网站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Google从一开始,就是在作让人耻笑的事情,当它在导航式首页盛行的年代,推出粗燥简单的搜索首页的时候,是被人耻笑的;当它推出当时容量近乎疯狂的Gmail的时候,也有人嗤之以鼻。现在弄出一个让我们看来也是时代倒退的网站导航,可能很可笑,但你能肯定它不会引起Google在中国的另一个狂潮么? 诚然彻头彻尾的Web2.0在国外很流行,也的确代表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在中国,真正互联网还是小众游戏,那1亿多的网民,抛却了只开QQ,只上网游,只看新浪的人,还剩下多少?在一个Web1.0时代也许还将持续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市场,用Web2.0来运营Web2.0,是不明智的。更加聪明的办法,是给Web2.0包上一个Web1.0的外壳,在潜移默化中让受众体会到新产品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Google网站导航所作的, 可能 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十一五计划中有这样一条:基本实现“乡乡能上网”。

My Yahoo!推出新版

My Yahoo! 的开发历程可谓漫长。说起来,1996年就推出的这项服务可以说是互联网最早的个性化主页服务,但是在之前的两三年时间,Web2.0开始席卷整个互联网理念的时间,My Yahoo!却没有顺应潮流的成为新一代个性化主页的一个竞争者。不过今天从 Read/Write Web 看到的消息,My Yahoo!终于开始了洗头革面的更新,增加了许多让人心动的新功能: - 通过用户使用Yahoo服务的习惯预建的个性页面,并且风格与Yahoo首页相匹配; - 标题的目录页,例如烹饪,加上“内容建议”; - 用户可以通过拖拉鼠标修改个性页面,新的4列式版面和较小的搜索框; - Feed预览和个性页面内的全文阅读器; - 可编辑的个人助手,可以通过它直接访问邮件、占星或者交通信息; - 重新设计的游戏、音乐、商业、体育、天气、财经、电视等模块; - 共享功能,允许用户和朋友或者家人分享整个个性化页面或者其中的某个模块,而且这项服务不需要注册; - 即将陆续推出更多的互动模块。 MyYahoo Reader:有没有看到Google Reader的影子? 设置个性化的颜色和布局 和Yahoo首页的统一 添加内容 分享内容 最值得期待的,应该还是MyYahoo Reader,这一步的改进,让MyYahoo也包含了一个相对完整的Feed Reader,使之成为了 Google Reader 在Feed阅读器市场上真正的强劲对手。而此之前,My Yahoo中的Feed订阅功能虽然拥有大量用户,但是所面对的用户和Google Reader有比较大的差异。Google Reader带来的巨大效应已经令人震惊,而参考 Feedburner的数据 ,新版的MyYahoo Reader能够引起的波澜还真是不得而知。 目前,新版的My Yahoo只在部分地区进行封闭测试。

老生常谈话广告

有意思的文字 ,蛮有点意气风发的味道。想法跟我2年前差不多,blog上放广告,rss上保持纯洁的内容。在我们可以拒绝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去拒绝商业规则。叛逆经常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很多事情总是这样固执的发展着。几百年前,有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几十年前,电视上是没有任何广告的,十几年前,广告还离互联网很远,几年前RSS上也是没有广告的。 社会需要商业行为去推动。而各种各样的媒体,作为信息的承载者,要去长期逃避商业规则,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或者可以换一种说法,一旦一个信息的传播渠道成为了普遍意义上的“媒体”,它就已经和商业密不可分,不只是广告,还有收费内容等等。 所以,我只是想说:要保持纯净的不是形式,事实上也根本无法去保持,能够保持纯净的只有我们的思维。

Adobe将推出在线Photoshop

这个是来自cnet的消息,Adobe将在6个月内推出在线版本的Photoshop。在此之前几天Google刚刚宣布了premium版本的 Google Apps service 。 作为桌面软件业的巨头,Adobe和Microsoft一样,在很多产品上有着无可置疑的垄断地位。Photoshop就是桌面图片编辑软件领域绝对的垄断者。不过越来越多的在线应用的出现,特别是近两年随着Flash和Ajax技术的长足发展,rich web apps更是大行其道,很多传统软件公司都意识到,需要把战略的重点转移到互联网平台。 微软的Microsoft Office Live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产品,而Adobe在这方面,显然节奏上是慢了半拍,不过去年推出的项目Apollo倒是看起来很美,这样相对开放式的Web开发构架或许能给Adobe挽回些面子。现在终于决定要把自己最有影响力的产品之一Photoshop推向网络,以我来看,这才是Adobe一个最实质性的进步。 在线版本的Photoshop将主要使用Flash技术并辅助以Ajax实现一些辅助功能。到时候可能也会实行类似Microsoft的策略,分成免费和功能稍强的收费版本,而一些更加高级的功能,还是只会在桌面版本中出现。 其实,类似的在线图片编辑软件已经出现了 不少 ,Yahoo手里的 Flickr 和Google手里的 Piscaweb 的发展也不容小觊,不知道半年以后,当Photoshop Live(暂且这么称呼)出现的时候,还会有多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