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应该是最近被ReadWriteWeb提及最多的网站。其实,自从5月24日Facebook在F8活动上推出新功能,自诩成为开放性平台以来,各方面的报道一直非常频繁,Facebook成为了近2个月来Web2.0领域不二的热点。
走向平台化,Facebook有自己的理由。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发展路径都比较相似,从点到面。目标用户从一个特定群体慢慢扩大到所有人群。MySpace最早是音乐人社区,Facebook是学生社区,它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和当初准确的定位有分不开的关系。当然,他们先后都把目标用户的群体扩大到了所有网络用户,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多的竞争和风险。在这一步上,MySpace显然更有优势。从Complete上个月的一个统计来看,Facebook的各项指标都远逊于MySpace,而成长速度上,Facebook也比不过Digg和Youtube。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F8的推行成为了Facebook立足市场的一颗重要棋子。
Facebook向第三方服务开放,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数量众多正在苦苦推销自己的网站在用户数量上一夜暴富,最近被热炒的iLike,可以算是这里面的典型案例;而Facebook也可以以一个救世主的高尚姿态出现在用户和媒体面前,两个月来媒体的报道强度可以充分证明这点。同时,开放对于Facebook来说,肯定对用户数量及活跃度的增长有很大的帮助。
乍一看,F8对于Facebook、第三方网站和用户,好像是一个完美的三赢。但完美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达到的境界,让我来拍拍脑袋想一想,Facebook的新策略所带来的问题。
首先是Facebook自己。想过收购Facebook的公司不少,Yahoo甚至出到了10亿美金。相对去年新闻集团5.8亿收购MySpace,这绝对能算得上是天价了。之后的微软更是夸张,被传的收购金额达到了60亿美元!这些消息已经让其它的收购者望而却步。而现在开放的平台让Facebook成为了所有网络大公司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而从被收购的角度来说,其价值也因为定位的改变而被稀释了。本就在市场占有率上不占优势的Facebook,现在要卖掉自己变得更难了。我们可以认为,Facebook这样的策略是为了IPO,但是就Facebook现在的收入模式和发展状况,真的能让Nasdaq的投资人们信服吗?
再来说说这已经加入Facebook的2000来个第三方应用。他们中的很多通过加入Facebook,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用户。目前拥有100万以上用户的Application有26个,10万以上用户的有85个。我们可以说Facebook促成了众多Web2.0服务的成功,但是这些明显是被催生出来的“成功”,对于这些第三方来说,真的有意义么?用户们究竟是看重Facebook,还是看重这些服务本身?而且2000个应用像超级市场里面的罐头一样,被摆在Facebook这个超市里,要分辨出是极品鲍鱼还是豆豉鲮鱼还真不容易呢。Facebook所带来热闹的虚华和体验上的同质化,都是这些应用提供商所须要面对的。
而对于用户来说,Facebook的平台化可以在短期内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是从长期来说,大部分人对这样植入式的应用方式的需求真的有那么大么?反而是用户之间因为使用第三方应用而产生的的互相影响,会让用户感到越来越困惑。原来我们知道Facebook是一个学生社区,现在我们还知道Facebook是一个社会性网络的服务,当有一天我们都不知道Facebook是什么的时候,可能也不会去用它了吧。
keso提到,Facebook会变成Windows。我说不会。因为对几乎所有软件来说,操作系统都是必须的。没有了Windows,应用程序就无法使用,除非你装一个Linux系统。而没有Facebook的平台,所有的应用照样能用。更要命的是,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说,Facebook和Windows的地位,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走向平台化,Facebook有自己的理由。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发展路径都比较相似,从点到面。目标用户从一个特定群体慢慢扩大到所有人群。MySpace最早是音乐人社区,Facebook是学生社区,它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和当初准确的定位有分不开的关系。当然,他们先后都把目标用户的群体扩大到了所有网络用户,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多的竞争和风险。在这一步上,MySpace显然更有优势。从Complete上个月的一个统计来看,Facebook的各项指标都远逊于MySpace,而成长速度上,Facebook也比不过Digg和Youtube。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F8的推行成为了Facebook立足市场的一颗重要棋子。
Facebook向第三方服务开放,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数量众多正在苦苦推销自己的网站在用户数量上一夜暴富,最近被热炒的iLike,可以算是这里面的典型案例;而Facebook也可以以一个救世主的高尚姿态出现在用户和媒体面前,两个月来媒体的报道强度可以充分证明这点。同时,开放对于Facebook来说,肯定对用户数量及活跃度的增长有很大的帮助。
乍一看,F8对于Facebook、第三方网站和用户,好像是一个完美的三赢。但完美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达到的境界,让我来拍拍脑袋想一想,Facebook的新策略所带来的问题。
首先是Facebook自己。想过收购Facebook的公司不少,Yahoo甚至出到了10亿美金。相对去年新闻集团5.8亿收购MySpace,这绝对能算得上是天价了。之后的微软更是夸张,被传的收购金额达到了60亿美元!这些消息已经让其它的收购者望而却步。而现在开放的平台让Facebook成为了所有网络大公司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而从被收购的角度来说,其价值也因为定位的改变而被稀释了。本就在市场占有率上不占优势的Facebook,现在要卖掉自己变得更难了。我们可以认为,Facebook这样的策略是为了IPO,但是就Facebook现在的收入模式和发展状况,真的能让Nasdaq的投资人们信服吗?
再来说说这已经加入Facebook的2000来个第三方应用。他们中的很多通过加入Facebook,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用户。目前拥有100万以上用户的Application有26个,10万以上用户的有85个。我们可以说Facebook促成了众多Web2.0服务的成功,但是这些明显是被催生出来的“成功”,对于这些第三方来说,真的有意义么?用户们究竟是看重Facebook,还是看重这些服务本身?而且2000个应用像超级市场里面的罐头一样,被摆在Facebook这个超市里,要分辨出是极品鲍鱼还是豆豉鲮鱼还真不容易呢。Facebook所带来热闹的虚华和体验上的同质化,都是这些应用提供商所须要面对的。
而对于用户来说,Facebook的平台化可以在短期内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是从长期来说,大部分人对这样植入式的应用方式的需求真的有那么大么?反而是用户之间因为使用第三方应用而产生的的互相影响,会让用户感到越来越困惑。原来我们知道Facebook是一个学生社区,现在我们还知道Facebook是一个社会性网络的服务,当有一天我们都不知道Facebook是什么的时候,可能也不会去用它了吧。
keso提到,Facebook会变成Windows。我说不会。因为对几乎所有软件来说,操作系统都是必须的。没有了Windows,应用程序就无法使用,除非你装一个Linux系统。而没有Facebook的平台,所有的应用照样能用。更要命的是,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说,Facebook和Windows的地位,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评论
同意。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