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峰的一篇Blog,从“默哀”的习惯不同说起,讨论了在目前国内的环境下新媒体在营销方面遇到的困境。其实这样的问题,几乎所有接触这个领域的人都会很快意识到,虽然可能碰到的具体问题会不一样。但是,中外企业对社会化媒体营销在观念上的差异的确非常的大。在这种差异中,应该教育国内企业学习国外理念,还是去适应国内的现实环境就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困惑。这是许多人都需要跨越的一道鸿沟。
我一直这样觉得:文化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国内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网络文化这些既成的环境,都和国内企业在进行社会化营销的这些习惯性思维或者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部分企业营销人员对SMM的认识,是来自对自己所接触的商业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直观感觉。这样的直觉,有错的有对的,有我们需要适应的环境,也有我们需要教育的误区。
比如在营销平台的选择上,国内首先想到的是论坛,而不是Blog或者社交网络,这跟在美国是恰恰相反。这种来自直觉的选择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论坛对消费者购买直接行为的影响还是大大超过了其它平台。但是在具体的方式上,如果一味采用枪稿、转帖、置顶等方式,就常常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一个企业想要配合一个新产品的发布作一个Online Compaign,也选择了Blog Buzz作为活动的一部分。这都没有问题,但是营销人员要求博客文章被转载5000次,这显然就是对于社会化媒体传播方式的不了解造成的误区。
环境是需要去适应的,但是误解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化解。如何去寻求这样的平衡,是中国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这里,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去努力的:
首先,是一个科学而合理的评估体系的建立。突破传统网络广告的评估标准,是一个让企业认识到新媒体营销真正价值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了合理的新标准,才不会被旧的框架所桎梏,对新媒体营销效果的改良和理论的建设发展也是必要的条件。
其次,有一个观念还是必须要转变的。新媒体营销是一种更长期,更复杂的企业活动。所以必须从一种单纯的销售或者市场活动,上升为企业整体营销管理策略的一部分,而且企业必须直接参与而不是完全由第三方代理。已经有一些跨国企业都建立了这样独立的新媒体营销部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困惑。这是许多人都需要跨越的一道鸿沟。
我一直这样觉得:文化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国内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网络文化这些既成的环境,都和国内企业在进行社会化营销的这些习惯性思维或者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部分企业营销人员对SMM的认识,是来自对自己所接触的商业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直观感觉。这样的直觉,有错的有对的,有我们需要适应的环境,也有我们需要教育的误区。
比如在营销平台的选择上,国内首先想到的是论坛,而不是Blog或者社交网络,这跟在美国是恰恰相反。这种来自直觉的选择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论坛对消费者购买直接行为的影响还是大大超过了其它平台。但是在具体的方式上,如果一味采用枪稿、转帖、置顶等方式,就常常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一个企业想要配合一个新产品的发布作一个Online Compaign,也选择了Blog Buzz作为活动的一部分。这都没有问题,但是营销人员要求博客文章被转载5000次,这显然就是对于社会化媒体传播方式的不了解造成的误区。
环境是需要去适应的,但是误解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化解。如何去寻求这样的平衡,是中国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这里,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去努力的:
首先,是一个科学而合理的评估体系的建立。突破传统网络广告的评估标准,是一个让企业认识到新媒体营销真正价值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了合理的新标准,才不会被旧的框架所桎梏,对新媒体营销效果的改良和理论的建设发展也是必要的条件。
其次,有一个观念还是必须要转变的。新媒体营销是一种更长期,更复杂的企业活动。所以必须从一种单纯的销售或者市场活动,上升为企业整体营销管理策略的一部分,而且企业必须直接参与而不是完全由第三方代理。已经有一些跨国企业都建立了这样独立的新媒体营销部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