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09的博文

FeedBurner到底怎么了?

刚在FeedBurner出现以前,RSS对我来说可能与其它代码语言没有太大区别,它们都是我大概看得明白一点,但实际上不知道怎么使用的一行行字符。从第一次开始使用FeedBurner,就开始喜欢上了它,也逐渐了解RSS Feed的作用,并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个会让互联网产生变革的技术。 自从 Dave Winer 和他的 UserLand 从Netscape“捡来”了RSS那天开始,不但RSS本身得到了重生,网络信息传播的成本也得以大大降低,RSS为后来Web2.0的诞生奠定了最重要的技术基础。“Web2.0”这个概念在2004年被提出,也是那一年,FeedBurner正式推出。在接下来的2、3年时间里,强大的功能和优秀的服务不但吸引了大量优秀内容的所有者开始使用FeedBurner的服务,还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开始了解和使用RSS。成百上千万的人们正在享受FeedBurner和RSS带来的便利。通过快速的普及RSS,FeedBurner也推动了Web2.0的发展。 当2007年5月得知Google可能收购FeedBurner,我的兴奋之情 溢于言表 。一项如此优秀的服务,终于可以有一个更大的平台让其发展。我也对Feedburner的商业化前景给予了 很大的期望 。 时间已经过去了1年多,Google整合FeedBurner的进展不但缓慢,而且让人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思路。虽然Google和FeedBurner在商业上并没有擦出什么火花,但我都从来没有真正怀疑过FeedBurner本身的服务的可靠性。虽然它偶尔还是会出些小问题,虽然我后来知道FeedBurner团队中人数最多的其实不是开发或者运维而是市场,但是FeedBurner服务的可靠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但是事情在最近一段时间好像出现了变化。原来从feeds.feedburner.com到feedproxy.google.com的帐号转移进度缓慢,现在又出现了feed2.feedburner.com这样的域名,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而Feedburner的官方Blog也在2008年的12月 关闭 了。在最后一篇文章中提到,他们会转移到Google官方名下的 Blog 。真的是这样么?可能是,到现在还未见新的Blog中有任何和老Blog有关的内容、而且也用了不同的Feed地址,它们更像是两个毫不相干的Bl...

新欢旧爱:Twitter和Digg的比较

Hitwise昨天出了 一份数据 ,说在美国互联网市场上 Twitter 超过了 Digg 。而我们相对更熟悉的Alexa统计向我们显示在全球范围内,Twitter的页面访问似乎也刚刚超越了Digg。 但是 RWW却指出 ,这可能是Hitwise的数据出了问题。根据另外一家公司 Compete的统计 ,Digg的独立访问人数依然远超于Twitter。 两家都是知名的互联网数据统计分析服务,类似的统计却出现那么大的差异,是有点奇怪。究其原因,我能想到的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是数据是否包含了对于API访问的统计。我们知道有大量的用户和第三方服务是通过API方式来访问Twitter的,而这些访问并不能直接体现在Twitter网站的访问量上。 无论是谁的数据更加准确一些,以我个人的主观判断,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互联网上对于Twitter的讨论是远远多于Digg的, Google Insights的统计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的观点。也就是说,即使Twitter目前还没有Digg那么“普及”,但它在过去几个月的“热门程度”还是大大高于Digg。 Digg和Twitter两个服务核心理念的区别,恰恰反应了互联网服务的一种发展方向。 Digg主要是以内容推荐为核心的服务。其实从网站的展现形式就可以反映出这点,我们可以快速找到热门的内容,而那些Diggs后面的用户却没那么的显著。虽然也存在着超级用户影响排名的情况,但大部分时候用户的价值只能体现在“Digg It”那一下。 而Twitter则完全是以每个用户的Lifestream为核心。一般来说,在Twitter里你会先看到一个用户的 Timeline ,然后能看到这个用户说了些什么内容。即使是某一条内容的页面,用户的头像和名称也相当的显著。记得昨天@ number5 还说起Twitter在UI上是不是有洁癖,要把搜索放在那么难找的页脚。现在想来也可能Twitter自己也是可以在突出用户的重要性,看看它的菜单,只有一项不是和帐户操作相关的功能:People Search。 Digg是Web2.0相对比较早期的产品,Twitter是Web2.0成熟期推出的产品。这种从内容为重到用户为重的变化,也说明了互联网服务本身的成长。 不过不管是Digg还是Twitter都很难长久的独立发展。Digg虽然在今...

你需要了解用户多少?

关于用户研究,keso和白鸦的讨论: 一 、 二 、 三 。 分开看,每一篇都很有道理,但如果你连着读下来,就很容易困惑了。好在,两位大牛都写得很仔细,很多细节还是让人有醍醐灌顶的FU。不过我目前既不从事产品设计、也很少再从一个非典型用户的角度去研究互联网产品。但始终是感兴趣的话题,还是来胡扯一下。 你要做多少事,要面对多少用户? 在我看来,一种产品要满足很多人的很多需求是不现实的,而只为一个人解决一个问题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能满足很多人的一个需求是一个好产品,也可能满足很少人的一系列需求也是一个好产品。所以必须先弄清楚: 你要满足多少人的多少需求。 如果你要设计的产品目标用户是特定的一群人,装成他们要相对容易的多。比如keso说到的Movable Type的由来。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用户群,那让产品本身更加具有个性比满足每一个用户的要求更有效率。iPod大概是这里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好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正常情况下,产品的设计者理应比用户更了解产品。没错,减少这种差距也是很多设计人员的目标。但我想说的是, 产品本身真正的好坏并不是由用户决定的。 优秀的产品并不见得就是最受欢迎的产品。所以,如果要把产品本身做好,有时候真的需要把用户调查这件事抛在一边才行。产品做出来,很可能会马上受到追捧,但也 很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无人问津。很多时候不是产品不好。你可以让你的用户慢慢学着体会你产品的好处。Twitter等待了很长时间才开始真正流行,期间在功能上并未作过太大改进。也有很多人把产品改差一点来吸引用户使用,比如在页面上放一些不相干的辣妹照片、悄悄的收集用户的Email/IM联系人等等。如果目的不是产品本身,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怎么和用户“并肩作战”? 一 个说“别装了,你不是用户。”,另一个说“我们必须装成用户”,感觉来两个阵营的人在打仗。产品设计师不是在和用户扯皮,如果双方真的能站在同一立场上“ 并肩作战”,问题也许会变得少一点。这点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可能你的老板只关心产品能赚多少钱,而你的用户不断的在抱怨这抱怨那。可能的解决办法是: 让用户抱怨起来更加方便,并且让这些抱怨更容易让你的老板明白。 看看 戴尔 、 星巴克 和 奥巴马 都是怎么做的。 好了,外行话说完。基本上认识比较肤浅、内容比较空洞、论点比较偏颇。谢谢 ...

Google Blog Converters

Blogger.com在 半年前就推出了 “导入导出”功能,但只支持在不同的Blogger.com帐号之间进行转移,适用范围很小。 其实,Blogger和其它Blog平台的导入导出功能,特别是从 WordPress 、 Movable Type 等其它平台导入Blogger.com,是很多人都需要的功能。在 Google Open Source Blog 看到,终于有好心人开始开发 Google Blog Converters ,实现这些功能。 Google Blog Converters除了提供 转换功能的源代码 以外,还提供了部分格式的在线转换。目前已经支持的转换包括: WordPress到Blogger.com Blogger.com到WordPress Livejournal到Blogger.com MovableType到Blogger.com (未公开) 唯一的问题是:由于 Google App Engine 的限制,现在这些在线转换导出的文件大小被限制在1MB以内。不过这个问题应该可以通过代码的改进或者自己搭建Python环境来解决。 开发者还表示,Google Blog Converters今后将支持更多格式Blog的转换,包括对 BlogML 格式以及其它虽然不提供导入导出,但是可以通过读写API读写内容的网站的支持。

Intel社会化媒体准则

Intel也是积极参与社会化媒体的大型企业之一。对于员工参与社会化媒体活动,Intel有一套成文的行为准则: Intel Social Media Guidelines 。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希望对中国企业在参与社会化媒体时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所帮助。 Intel社会化媒体准则 这是Intel制订的官方社会化媒体准则。如果你是一名Intel正式员工或者和Intel签署了合同,并正在Intel.com网站内或网站外创建或组织Blog、Wiki、社交网络、虚拟世界,或者任何其它社会化媒体──那这些准则是为你制订的。我们希望所有代表Intel参与社会化媒体活动的人在经过培训后能理解并遵循这些准则,否则在你以后的社会化媒体活动中就会遇到风险。这些准则会随着新技术和新的社会化网络工具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完善──所以过一段时间就要来看看是否你遵循的是最新的准则。 当你参与互动 不断出现的在线合作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工作的方式,也提供了和客户、和同事以及和整个世界进行交流的全新方式。这是一种新的互动模式,我们相信社会化计算可以帮助你建立更稳固、更成功的商业关系。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让你参与到与我们在Intel的工作,包括与我们关注的事情有关的全球性对话中。 是否参与社会化媒体,你可以自己选择。如果你参与的话,请遵循这些指导原则: 无论是谈论Intel还是其它事情,都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发表评论要有意义且有礼貌─换句话说,不要发垃圾评论,评论内容不要包含无关内容或具有攻击性。 如果合适的话,快速回复别人对你的评论。 注意内容的所有权和机密性。 在反对别人观点的时候,要保持冷静。 了解并遵循 Intel Code of Conduct (Filetype/Size: PDF 596KB)以及 Intel Privacy Policy 。 参与互动的规则 透明 你的诚实─或者不诚实─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将很快被注意到。如果你在Blog中写你在Intel的工作情况,请使用真实姓名,并说明你为Intel工作,和你的具体职责。如果你正在讨论的话题涉及你的既得利益,请第一时间指出。 明智 在努力做到透明的同时,也不要破坏Intel的隐私、机密以及对外商业演讲的法律条款。在对话中发布可能涉及Intel私密或内部的内容时需要获得允许。你也要很好的保护...

Twitter安全事件与社会化媒体

从1月2日开始,就陆续有不少Twitter用户遭到了 钓鱼攻击 ,紧接着又有人帐号 被黑客通过内部管理工具所篡改 。这其中甚至还涉及了众多 名人以及机构的Twitter帐户 。 (这是两起不同的事件,多谢 读者提醒 ) 这让我想到,社会化媒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 在社会化媒体中,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消费者和企业都是平等的用户(排除部分服务中收费高级用户的部分),这样的好处是让用户之间可以非常容易的进行对等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价值的互换:一方获取信息、客户服务或其它专业辅导;另一方则积累自己的影响力、客户关系及品牌价值。 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一些用户积累了足够多的价值(包括专家、名人、企业)。他们在社会化媒体工具中的帐号就成了黑客、竞争对手或其他无良人士觊觎的目标。这可能发生在这些用户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如这次Twitter的钓鱼攻击;甚至也可能出现在这些用户还未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比如Twitter上这个被抢注的@ Google 帐号。 如何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当然是要第一时间注册本人或者企业在各种社会化媒体工具中的帐号。这点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目前比较节省时间的办法包括: 利用如 UserNameCheck 这样的服务来查询; 关注Web2.0信息类网站比如 Techcrunch ,中文的 网谈 信息量也不小。 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帐号已经被人抢注。这种时候: 和抢注者取得联系,并想办法获得被抢注的帐号。很多时候,这种方法是可以成功的; 如果不行的话,就需要另注册一个帐号,并在社区内建立威信,逐渐体现该帐号的真实正统。 获得帐号只是第一部,无论你现在是否使用社会化媒体工具,也都需要保护好这些帐号。保护措施包括: 专业人员来统一管理帐号密码,减少同一帐号多人使用(这也有利于帐号本身的个性化); 不定期修改密码,并妥善设置密码保护或密码取回; 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中使用不同的密码; 谨慎使用社会化媒体工具的第三方扩展。 其实对于比较熟悉社会化媒体和网络知识的人来说,很容易做到以上这几点。所以,从保护自己在社会化媒体中帐号安全的角度来说, 社会化媒体专家 对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连续两次的Twitter帐户安全事件受害者甚至包括了下届美国总统@ BarackO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