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谁是问答类网站的行业领袖?

编译自:Q: Who's Dominating Q&A Sites? A: No One

社交问答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应用之一:Facebook刚刚升级了它的问答功能,TED也专门设立了一个问答栏目,而热门的Quora可以让人从专家那里获取最精准的答案。一位名叫Anthony Weiner的美国议员为了新健康法颁布一周年,在Twitter上搞了一个超长的马拉松式你问我答活动

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特质,所以看起来没有一个单独的网站可以完全满足所有问答类应用的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那些最流行的平台上的问答功能,总是会受到钓鱼信息或是那些一知半解的答案困扰;另外一方面,这些大平台上用户的专业背景资料也不见得精准。反而是有一些垂直的问答类网站已经获得了成功,比如“Help a Reporter Out”。但是由于以下的种种原因,从Google到白宫,所有的人依然在寻找一个能够主宰这个领域的网站。

对负面答案的偏爱
专业的民意调查很早就发现,公开的问卷调查总是会充斥一些充满愤怒或者非理性的回答者。传统的统计学喜欢用一个由著名作家Ann Landers发起的一个调查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调查的题目是:"如果能够重来一次,你还会要孩子么?" 有超过70%的人回答不要,这明显违背了人类长期的价值观。因为总体来说,人类爱他们的孩子。 这样的调查结果,其罪魁祸首显然是对负面答案的偏爱,因为感到不满的人会更有参与调查的动力,并会去告诉与他们有同样经历的人一起来加入,从而进一步左右调查的结果。

很多的网络问答平台也犯了和Landers一样的方法论错误:向随机的参与者公开征集答案。“America Speaking Out”,这个国会中的民主党议员向民众征集建议网站,最终就成了这种对负面答案偏爱的牺牲品。这个网站刚一开放就充斥了大群激进的保守党支持者和自由派的攻击性言论。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所有公开的答案征集,从Facebook投票到Twitter上的一个提问,其答案的客观性都值得怀疑。

用以吸引眼球的问题
向公众征集答案的方式,很适合那些喜欢哗众取宠的人(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大学班级里那个喜欢回答每个问题的同学)。议员John Garamendi尝试着在热门的UGC网站Reddit.com里让用户们向他提任何问题,他很快就收到了2670条评论,但他和他的办公室后来却为了在这些充斥着玩笑的评论中找到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大费周章,最后只能用外交辞令向公众道歉:他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

其中有一个用户用了超过700个字的长文来讽刺教育体系,议员办公室只能这样回答:“Garamendi是众议院议员。你的问题虽然非常深刻和细致,但更应该提给你的州长和州立法机构。”其它还有很多简短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显然不是真的要得到一个有用的答案。比如“你是否愿意给我们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答案而不是满嘴空话?”

一周前,Fast Company和Eric Cantor议员办公室也一起尝试在Quora上进行一次问答。为了防止Reddit上那样的混乱局面,Cantor问了一个特定的问题“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来帮助来改善立法?”,我们事先恳求读者认真的来回答并最好能够引用例证。最后我们获得了一些答案,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单纯的挑衅或者尖刻的指责,真正有可行性的建议非常少。

旁观者引起的错觉
Facebook为了避免遇到公共论坛中容易跑题的缺陷,重新构建了“questions”功能,在朋友圈的内部来分享问题。不过这样的规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用户从朋友中可以获得的答案数量少得可怜。这很容易让用户产生一种错觉:“我的朋友要么是回答不出问题,要么是完全不关心我”。

其实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向公众发出求助的信号会触发心理学家所说的“责任扩散”。所有听到求助的人都会假设已经有人提供了帮助,而最后的结果是没一个人真的提供帮助。这种现象最初是在1964被研究和理解,一位妇女在纽约闹市街头装作被暴力侵犯,心理学家成功的多次重复这样的行为,除了少数有正义感的市民外,大部分人会忽略妇女的哭声,因为他们注意到其他人也听到了同样的哭声。

Facebook questions会让这种“责任扩散”现象肆意蔓延。提一个问题,有多少朋友回答过,答案是不是让提问者满意,甚至是这个问题是否问对了人?看起来似乎都不那么重要。简言之,Facebook questions可能是一个方便的功能,但若要打造一个可靠的问答网站,则可能需要更有专业气质的独立平台。

成功的法门
小一些的垂直问答网站反而碰巧发现了成功的法门,那就是特定的目标用户和有针对性的提问。就拿“Help a Reporter Out”来说,已经成为记者寻找新闻源、征求采访和新闻引用的热门社区。HARO已经得到了无数来自一流媒体的赞誉,尽管他们也碰到了一些为了博取关注而发送垃圾信息的用户的骚扰。

另外一个成功的垂直问答网站是Innocentive。它是一个类似X Prize的网站,向公众来征集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的答案。其中的问题千奇百怪,包括如何安全地从飞机上扔下食物和水($20,000奖金),到寻找一种RNA检测技术从而防止柑橘树病害($100,000奖金)。作为一个非典型的Q&A网站,Innocentive在发掘民间隐匿的科技高人方面非常厉害,如果没有这个网站,这些民间高手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主流的研究工作。

Innocentive的成功是依靠高度的专业性和网站访问者的专业水平,这大大提高了众包的质量。普通的问答网站想达到这样的程度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而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对这种专业问答网站的需求,可能更甚于科学领域。Google用5000万美金买下了Aardvark, 它会根据注册信息和行为特征来为用户的专业程度评级,你可以通过Social Graph来为你的问题寻找合适的回答者。白宫也正在进行一项通过wiki来寻找专家的尝试。美国政府的联邦首席技术官Aneesh Chopra在Blog中表示:即使是白宫,在寻找专业的、可执行的解决方案方面,也面临挑战。

因此,对于可靠的问答平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如果谁设计的产品可以很好的满足企业级应用的需求,也许会成为未来互联网产业的巨人。

评论

台灣代表性網站應該是奇摩知識加吧!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非!南非!”——第一印象

记得去年,看到 keso关于南非的文章 ,当时就有两个非常深的感觉: 1,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 2,非常棒的国家营销活动。 不想今年,我也有机会来到南非,体验了整整两周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也许文字和图片无法完全表达我在南非的所见所闻,在这里记录一些片段,粗略勾勒一下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家在我眼中的印象。 3月的南非气候非常宜人。夏天刚刚过去,在十多天的时间里,温度都保持在20多度的样子,而且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艳阳高照。南非的人口本来就不是很稠密、工业污染也不重,再加上经常有海上吹来的大风,让这里的空气很干净,天空也特别蓝。 这里的雨特别的“通人性”。我在南非的两周,其实也下了几场雨,但都在夜晚和早晨,持续时间也不长。它们静悄悄的洗刷掉了城市中的灰尘,却从不打扰。 虽然也不免也要穿梭于城市之间,但是从来没有和自然如此的亲近。在南非,我有时候几乎完全忘记了“文明”,感觉自己只是天空下一个生灵,渺小而幸福。 闭上眼睛,想象你心目中最美的蓝天白云——那就是南非。

Nielsen:The State Of Mobile Apps

Nielsen刚刚发布了一个 关于移动APP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值得一看。这里摘抄部分数据: 游戏依然是在手机端最受欢迎的应用类别,排在前列的应用类别基本都是娱乐和信息类。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除了打电话以外,手机还是重要的娱乐和信息获取终端。 Facebook用户通过手机来keep connect的需求量非常大,Pandora这个在线音乐收听服务的使用比例也让我小吃了一惊。 好吧,的确是Android的用户点击广告的比率最高。而是用黑莓的商务人士们,是最不屑于在手机上点击广告的。 iOS的用户中完全不希望看到广告的用户最多,这也许是因为iOS用户购买付费软件的比率比较高? 这份报告提供免费下载,下载地址如下: The State Of Mobile Apps

写Blog的好处

冰云 列出了“促进学习、记录收获、反映成长、结交朋友、共享知识、交流看法、包装自己、练习文笔、锻炼毅力”等九大好处,读后深以为然。心中细细品味,觉得似乎可以增加一个“开阔视野”。有很多的技术或者说概念,以前并听说过,更别说接触过了。... 1 促进学习。 写blog可以促进学习,想写出文章来, 自然不能是泛泛的了解就可以的,要理解了才能写得出来的。 这就促进了对某些领域的不断学习和思考。 2 记录收获。 blog中,常常是记录下来都是瞬间的灵感,对事物的感悟, 经过多日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等等, 这些都是财富。要记录下来。 3 反映成长。 写blog,可以反映出人的思考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结果。 对一个问题或领域,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 从熟悉到精通。这纪录了一个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成长过程。 很久之后,看到自己之前的文章,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 4 结交朋友。 写了blog,自然会有许多志趣相同的朋友来阅读, 这可以认识许多朋友。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然谈得来。 5 共享知识。 blog给大家看,大家的blog也给你看。这个问题我解决了, 那个问题他解决了。大家互通有无,建立起一个社群, 总好过闭门造车。 6 交流看法。 回复的人对blog的观点或赞同,或反对, 大家一起讨论,听听别人的思想,可以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7 包装自己。 找工作或跳槽的时候,附上一个blog地址, 招聘的公司一看,就能知道这人的基本水平。 看到一篇篇用心写出的文章,自然是对自己知识技能的最好宣传。 8 练习文笔。 写blog,得考虑这篇文章是否拿得出手吧, 全是不通的语句怎么好意思给人看,这是锻炼汉语。 当然如果用英文写练习外语也是不错。 9 锻炼毅力。 写blog,要坚持不懈,这可以锻炼毅力。 至少每周要更新几次吧。 花20分钟写一篇的blog都坚持不住,那还有什么事情能坚持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