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Facebook再次改变“社交网络”的定义

每一次的 f8 —— Facebook开发者大会 ,都会成为整个社交网络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从开放API到Newsfeed,从Facebook Connect到Like Button,每次推出的新功能都在后来成为社交网络的“标配”。而这次,Facebook要把社交深入到你生活娱乐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本届的f8,Facebook具体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东西呢? 最重要的更新当然是新的Open Graph。 你是不是也有抱怨过:“如果Facebook有unlike button就好了”?现在,这个功能真的来了。而且,不仅仅是unlike,而是你网站上所有的按钮,都可以通过新的Open Graph,把用户的动作分享到Facebook。你可以为新的Facebook按钮定义任意一个动作:“读”过“一本书”、“听”过“一首歌”“看”过“一部电影”、“去”过“一个城市”…… 将来的几个月内,我们应该会在很多国外的网站上看到这类按钮。 用户将拥有一个更漂亮的个人主页:Timeline。 Facebook的Newsfeed显然是它发展历史上一个大成功,相较之下它的个人主页这么些年来就稍有点乏善可陈了。新的Facebook主页叫做Timeline,它可以整合你的个人资料、你在网络上做过的动作(上段)、照片、视频、文字等等信息,组成一个优雅而动态的个人名片。 第三方应用,只需一次认证就可以在Facebook自动更新各种消息。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应用做到这点,比如你只需要一次认证,就能把Twitter内容同步到Facebook。但通过新的认证方式,第三方应用可以把更多的内容自动的汇入Facebook。这样,原来的Newsfeed会不会不堪重负?Facebook当然也想到了这点。所以…… Facebook新设置了一种信息流格式:Ticker。 原来的NewsFeed只会显示一些“重要的”更新,而一些从第三方网站通过新Open Graph汇入的、以及不重要的信息,会只通过页面右侧的一个Ticker小窗来显示。这样,懒人用户们不容易楼掉最重要的信息,而偷窥狂们又可以通过Ticker小窗来实时看到更多来自朋友的各种信息,还能听他们听的音乐、看他们看的电影。 这次这些新功能的发布可以让Facebook从用户和第三方那里获取更多的实时的、交互的内容;更好地分析用户的...
最新博文

Google收购Motorola移动这件事

Google突然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虽然这笔交易真正完成还需要满足法定的成交条件,包括获得美国、欧盟及其他地方监管机构的批准,以及摩托罗拉移动股东的批准。但目前,这项收购至少已经获得了Google和摩托罗拉移动双方董事会的一致通过。 Google买了什么? Google这次花125亿美元购买的并不是整个摩托罗拉,而是摩托罗拉移动。摩托罗拉在今年年初就 分为了Motorola Mobility和Motorola Solutions两家公司 。这次Google收购的仅仅是Motorola Mobility。目前大家都认为这次收购的主要目的是收购专利。摩托罗拉移动共拥有17000项授权专利,以及7500项专利申请。(Google之前在竞拍加拿大Nortel的6000项专利时出价40亿美金依然输给了苹果。) 这项交易会不会最终成功? 对这样的大宗交易,最敏感的大概就是那些反垄断机构和可以提起反垄断诉讼的竞争对手。Google和摩托罗拉都各自拥有大量的专利,合并以后对于整个移动领域技术方面的控制力会更强。这很有可能被指打破竞争环境而造成垄断嫌疑。 不过只要Google继续向其他生产厂商提供Android操作系统和相应的支持,就不太会面临太严重的反垄断纠纷。实际上,HTC、三星、LG、索爱等厂商也都各自作出了欢迎这次收购行动的表态。对于他们来说,虽然Google对Android有了更强的话语权,但同时Android阵营本身也变得更将强大。他们或许可以获得更多来自Google的支持,同时来自摩托罗拉的直接竞争也会相对减少。 Microsoft或者Apple也许有更多理由提起这方面的诉讼,微软本来就有个Motorola的专利纠纷,苹果也三天两头对Android提出专利方面的诉讼。不过,这两家自己在反垄断方面也问题不少,针对这次交易提出有力反垄断诉讼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所以只要各监管机构审批的流程不要拖得太长,这方面的问题就不会太多的影响这次收购。 Google会不会学苹果? 从2007年推出第一代iPhone以来,苹果在智能手机/平板领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苹果就是自己制造设备、自己建立应用生态系统,在移动领域,产业链整合的策略也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成功的代名词。Google在收购了Motorola Mobility后,也会拥有强大的手机和平板制...

Flapon:Quora和Facebook的中间体?

Flapon 给自己的定义是“Topic-based social network”,但是从第一眼的直观感受,它更像是Quora的变种。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也有我这样的感觉,打开Quora后神经就会绷紧起来:不是要一本正经的回答问题,就是小心翼翼的提问。Flapon好像是力求在一种更有交流气氛的环境中实现Quora的问答功能,并以此建立一个基于兴趣点的社区。事实上,网站的创始团队也在网站中反复将Flapon和Facebook以及Quora作比较。他们就是想做这两者的中间体! 登录以后的Flapon页面有很多Quora的影子,特别是右边栏。但是左栏的内容轴,又的确让我想起Facebook的NewsFeed。真是一个蛮纠结的布局。 在Flapon里,用户发表文章可用的内容除了文字外,还有图片、视频、幻灯片甚至是活动。用户的文章(Post)是从属于Flap的,这些Flap基本上相当于Q&A网站中的问题,这里姑且叫它话题,而Flap又必须被归入至少一个主题(Topics,在这里类似于Tag、或者是一个领域)。然后用户之间就可以基于Flap展开讨论。 Flapon有一个蛮有意思的成就系统,用户可以自己注册成为某一个主题的专家,然后系统会根据用户在和这个主题相关的活动及其他用户与之的互动对这个专家称号进行评分和排名。而Flapon的商业模式可能也孕育于此:从专家的付费内容中分成;或者让品牌成为专家,来解决消费者的问题,等等。 其实除了Quora以外,还有一些形式各不相同的问答网站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混杂了论坛元素的 Stack Overflow 和你问我答形式的 Formspring 。Flapon有一个美好而庞大的愿景,也已经有了一个看起来胚子很不错的网站。但是比起那些能够直接而简单地(创造并)解决某种需求的网站,Flapon的这些功能还是有点虚无。两个如此成功的网站的中间体,并不好做。

谁是问答类网站的行业领袖?

编译自: Q: Who's Dominating Q&A Sites? A: No One 社交问答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应用之一:Facebook刚刚升级了它的 问答功能 ,TED也专门设立了一个 问答栏目 ,而热门的 Quora 可以让人从专家那里获取最精准的答案。一位名叫Anthony Weiner的美国议员为了新健康法颁布一周年,在Twitter上搞了一个超长的 马拉松式你问我答活动 。 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特质,所以看起来没有一个单独的网站可以完全满足所有问答类应用的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那些最流行的平台上的问答功能,总是会受到钓鱼信息或是那些一知半解的答案困扰;另外一方面,这些大平台上用户的专业背景资料也不见得精准。反而是有一些垂直的问答类网站已经获得了成功,比如“ Help a Reporter Out ”。但是由于以下的种种原因,从Google到白宫,所有的人依然在寻找一个能够主宰这个领域的网站。 对负面答案的偏爱 专业的民意调查很早就发现,公开的问卷调查总是会充斥一些充满愤怒或者非理性的回答者。传统的统计学喜欢用一个由著名作家Ann Landers发起的一个调查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调查的题目是:"如果能够重来一次,你还会要孩子么?" 有超过70%的人回答不要,这明显违背了人类长期的价值观。因为总体来说,人类爱他们的孩子。 这样的调查结果,其罪魁祸首显然是对负面答案的偏爱,因为感到不满的人会更有参与调查的动力,并会去告诉与他们有同样经历的人一起来加入,从而进一步左右调查的结果。 很多的网络问答平台也犯了和Landers一样的方法论错误:向随机的参与者公开征集答案。“America Speaking Out”,这个国会中的民主党议员向民众征集建议网站,最终就成了这种对负面答案偏爱的牺牲品。这个网站刚一开放就充斥了大群激进的保守党支持者和自由派的攻击性言论。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所有公开的答案征集,从Facebook投票到Twitter上的一个提问,其答案的客观性都值得怀疑。 用以吸引眼球的问题 向公众征集答案的方式,很适合那些喜欢哗众取宠的人(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大学班级里那个喜欢回答每个问题的同学)。议员John Garamendi尝试着在热门的UGC网站Reddit.com里让用...

AppsGeyser:制作你自己的Android应用!

AppsGeyser 是一个蛮酷的服务,它可以帮你把任何网页内容变成一个Android的应用。这是一个傻瓜式的应用,不需要编程基础,任何人都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APP。 AppsGeyser允许用户从HTML代码、任何网页的某个部分、或者整个网站来创建APP。 创建APP的界面是可见即可得的,你可以自定义应用的刷新频率及应用的图标。 AppsGeyser不仅仅是一个APP生成工具,它还可以帮你来发布和推广你的APP。这是AppsGeyser自动生成的 APP下载页 。 AppsGeyser可以协助你把自己的APP发布到Android Market,或者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工具进行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AppsGeyser还提供APP下载、安装、卸载的统计,以及为APP添加广告的功能。虽然这部分功能现在还很弱,但却是AppsGeyser的商业模式所在。 AppsGeyser像极了FeedBurner,制作、发布、优化、广告,只是把RSS换成了APK。可以说,是FeedBurner改变了RSS这个枯燥无味XML格式,在FeedBurner的帮助下人们才开始真正的改变阅读Blog的方式;AppsGeyser正在做的,是让更加有距离感的Java程序和APK变得亲切。 当然,AppsGeyser现在的功能和效果,还远不及当初我看到FeedBurner时候的惊艳。况且,当初FeedBurner所遇到的问题,AppsGeyser也需要一个个的面对:垃圾内容、版权归属、和内容提供者的矛盾…… 不过,不恰当的拿Blog和Android来比较的话,后者也许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价值。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AppsGeyser(或者类似的服务)未来的发展还是令人期待。 网站链接: http://www.appsgeyser.com/

又是一年

2010年就这样要过去,平淡得不知道有什么需要总结(仅指互联网应用及周边)。不知道是自己走得缓了,还是这时间本就慢慢悠悠。 巡视了一遍自己的电脑,这一年来几乎没有新驻留下来的软件。浏览器还是Firefox;Twitter Client,在Twhirl之后就再没有用得顺手的;IM除了Adium也没有什么可选的。昨天还有人说到了推荐Firefox扩展和Wordpress插件的事情,这1年来除了Firefox、WordPress的自动版本更新,我也基本上没用过什么新的扩展和插件…… 就是常访问的,也还依然是那些“老旧”的网站。希望2011年会有,哪怕一个,让很多人和我都能激动,并且记住,还可以留于日常的应用。像2007年的Facebook、2008年的Twitter、2009年的SocialMediaMarketing…… 不过这一年也不是完全聊无趣味,这一年里Android手机和iPad除了增加我背包的重量意外,还是带给我一些欢乐。只是这种欢乐,跟单纯的网络应用相比,还比较难和人分享。 把期待留到下一年,让感伤留在一瞬间。

关于B2B和社会化媒体的一些感想

上周受邀参加了戴尔举办的SMaC talk unconference。除了面对个人消费者的产品外,面对企业提供硬件及IT解决方案也是戴尔非常重要的业务。所以会上也有不少戴尔的同事问及了面对企业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会上由于时间关系,我也没有在这方面有太多阐述,现在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和大家探讨。 在个人消费品领域,社会化媒体营销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原来在这个领域要打动消费者,总是需要通过对主观感情因素的影响。试想如果在一条消费品广告中仅仅列举一大堆的产品原料组成和竞品分析报表,一定是非常失败的。而社会化媒体的核心就是社会化,而社会化的主要体现也是人和人之间的聆听、对话和互动。社会化媒体营销对于传统的个人消费品营销来说有一定的替代性,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两种营销的效果是可以叠加的。 而对于商用产品/服务的营销,原来就包含更多理性的成分。如果希望社会化媒体可以简单代替原有的B2B营销方式,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显然有点不切实际。那社会化媒体营销在B2B领域,究竟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呢? 社会化媒体活动成为企业形象的一部分: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组织。当面对个人消费者的时候,有时候一个人和他们的对话就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比如热心的销售人员,或者体贴的售后服务人员。当面对企业客户的时候,企业会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出现,但企业的领导人、市场营销人员、公关人员、技术支持人员,他们在社会化媒体上的活动或多或少也会成为企业形象的一部分;而如果这个企业有比较完整的社会化媒体战略,那这些活动对企业形象的影响会更大。 参与决策者社区的互动并提供价值:对于B2B来说,虽然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但是决策者个人的意见经常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Social Media来影响这些决策者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首先当然可以去寻找这些决策者比较集中的社交网站,聆听他们的需求并和他们开展互动;另外一方面,其实如果作为供应商,能够提供不限于自身产品的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专业程度,也可以在产品售出前就和潜在客户形成良好的关系。 企业内部的社会化媒体互动:无论企业要要面对的是个人消费者还是面对企业客户,并不影响企业内部使用社会化媒体来改善上下级,或者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除了Twitter、Facebook这样公开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