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09的博文

效果评估依然是SMM最大的障碍

去年年底的时候,MarketingSherpa就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几种常见手段的效果和其效果可测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下面是 这次调查 的结果: 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认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效果,特别是对于用户的评论及评分、Blogger及在线记者的关系维护以及论坛及讨论组的效果,都已经得到了超过四成的认可。 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化媒体营销手段的效果评估却是让大部分受访者头疼的问题。即使已经排在这个项目的第一位,但仍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2%)的人认为在Blog或者社交网络上放置广告的效果可以精确测量。而且,这种手段本身的效果所得到的认可是最低的。 对于其它被认为更有效的社会化媒体手段的效果评估,人们则表现出更大的怀疑。 所以,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上要有所突破,两个难题是必须要面对的: 如何在无法提供ROI的情况下让老板和相关的团队相信SMM的效果? 如何建立一套适合的SMM方法论,并确定相应的目标和具体的评估体系? 之前曾经提到过,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目前需要 更多感性的力量 。但是理性的理论体系的支撑,也始终是Social Media Marketing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社会化媒体营销:如何面对质疑?

相信很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推广者都会面对各种的质疑。如何回应这样的质疑,可能是现阶段我们需要来探讨的一个问题。下面举了一些经常遇到的一些质疑,供大家参考。 有时候,一提及社会化媒体营销,人们就会谈到Facebook、Twitter(在国内可能是新浪博客、开心网、论坛…)。好像离开了这些最热门的网站,就不是社会化媒体了。这个问题其实我在 之前的一篇文章 里也讲到过一些。这里有更加直接的建议可以给到那些人:最流行的不见得是最好的;你认为最热门的,不一定你的目标用户也喜欢。选择营销渠道,并不是比较谁的名气更大、谁的功能更强,而是要找那些你的目标用户喜欢的,喜欢在那个地方聚集的。并不是说那些热门的社区就不用理会,只是不要把它们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答案。 有时候,你会遇到一些被桎梏于传统营销传播理念的人。他们对所有新的方式都心存怀疑。要让他们快速了解社会化媒体,搜索引擎和实时的对话是两个比较好的途径。你需要找一些热门的关键词,在它们的搜索结果中,社会化媒体内容占据了前面的位置。这样的关键词并不难找到。而在Twitter上发起一个即时的调查,或者在开心网上建立一个投票或者真心话,也可以让人们在几分钟之内就看到对话的力量。 有时候,人们会问:你将如何控制舆论,阻止负面评论的产生?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人能真正的“控制”舆论,除了 掩耳盗铃 以外。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说的是这两条:首先,没有人能删除所有所谓的“负面信息”,那样做只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可能让负面信息更快速的滋长。其次,大量案例证明、诚恳的态度、直接的对话才是逐渐消除负面、并和消费者建立良好关系的正途。 有时候,人们会提出之前社会化媒体中出现的失败。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说出更多成功的案例,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你自己的成功例子。如果可以的话,你还可以来分析一下对方提出的案例中失败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这样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让对方明白社会化媒体营销并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它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并且要循序渐进才能看到成果;而且,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一个专家。 有时候,人们会担心:这样是不是需要很多技术投入?公司数据的安全又如何保证?很好,如果对方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明他已经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有了很大的信心。而你要作的,就是告诉对法的IT部门,社会化媒体营销具体将会做些什么,让对方IT部门的人员告诉他...

关于所谓“网络负面”的“无赖逻辑”

对于企业来说,“网络负面”在一方面比你想象得要严重得多;在另一方面也没有你看起来那么可怕。不知道下面的这些“无赖逻辑”能不能帮助你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无论是难缠的客户还是卑劣的对手都无法把你的产品/服务本身变坏; 如果“负面”对大部分人来说反是有益的,首先要作的是检讨自己; 封锁基本是无用功,因为这里也有一个Buckets effect; 正面舆论覆盖只对那些本来就对你不是特别关心的人有效; 撒谎可以,但务必要说不会被揭穿的那种; 什么谎言是不会被揭穿的?基本上很少; 大部分人很傻,让他们感觉你在说真话; 小部分人很精,不要让他们感觉你在说假话; 傻的正在越来越聪明,精的正在变得更专业; 所以请说真话,在第一时间。

社会化媒体和渠道的选择

常会对人说: 社会化媒体 这个词,重点是在社会化,而不是媒体(Social Media is about Social, not Media)。几乎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开始包含互动功能,无论媒体本身有怎样的形态,都不是它们能否发挥出社会化媒体力量的关键。产生这种力量的根本在于有人真正参与到这些媒体中,进行对话、产生舆论、培养信任、形成社区。 但是如果从感性的认识上来看,我们会认为美国最大的社会化媒体可能是Facebook,发展最快的社会化媒体可能是Twitter;而如果要说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我们就可能会想到新浪博客或者天涯论坛。我们的这种“直觉”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当我们想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一些营销活动的时候,这些看起来最“热闹”的媒体就会成为大多数人选择推广渠道时候的首选。而这样的选择偏好又让这些媒体看起来包含了更多的“舆论内容”,从而产生“马太效应”。甚至到最后,这些比较“热闹”的媒体从第一选择变成了唯一选择:“只要在这些地方有人谈论我们就够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 魏武挥 渠道比内容重要的说法和 曹增辉 “渠道为王”的论述。我不反对他们的观点,因为这是现实情况。我想说的是,对于社会化媒体来说渠道不是唯一的重点。 如果把“SocialMedia”单纯的理解为不同媒体渠道的组合,它能够产生的价值约等于媒体规模和该媒体中信任度的乘积的和: 社会化媒体的价值=媒体a×信任度a+媒体b×信任度b+媒体c×信任度c… 在我看来,媒体的规模和信任度通常是成反比的。规模越大,媒体中不同人之间的信任度相对就越低。之所以社会化媒体对于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不只是因为能够它能帮助你在那些“热闹”的媒体里倾听多少反馈、发出多少声音,还能让你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去参与或建立众多小众媒体、和不同的人进行对话、和更多的人建立信任。 媒体社会化的结果必然是所有人变得越来越精明,越来越少的人迷信所谓的“权威”的评论。人们可以很快收集大量专业人士和他们所信任的人的观点,作出理性的判断。渠道的选择很重要,但规模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