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07的博文

Adobe和Yahoo推出Ads for PDF

很多年以来,Adobe的PDF都是学术文档和很多正式文档的通用格式。现在它将有望成为网络广告的一种新渠道。 Adobe和Yahoo联合对出了针对Adobe PDF格式文件的广告形式。PDF文档的拥有者可以通过在文件中加入广告来为自己获得收入。在这里 注册 之后,只需要把你想加入广告的PDF文档上传到Adobe网站,Adobe就会把与文档内容相关的广告插入文档。目前,Ads for PDF采用的是传统的CPC计费方式,更多的细节可以看 Adobe Labs 里的专题页面或者下载PDF版本的 FAQ 。 不过我觉得,用PDF文件作为广告载体和网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会增加很多的不可控因素。 - PDF文件目前主要用于学术文档和专业内容,虽然读者群体很集中,但是数量会很少,如何保证广告“广而告之”的目的; - PDF文件跟网页不一样,是可以下载并很容易破解和修改的,如何保证带有广告的版本能够畅通流传; - 有没有方便有效的解决方式,可以为中小网站以及Blog提供PDF转换及下载服务,使这种广告方式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这是一种比较难发展和推广的广告方式,我们一起来看它如何成长吧。

善意的网络评论者

根据 Bazaarvoice 和 Keller Fay Group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网络上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评论的人中,目的是出于善意和表达自己的赞许的占到了压倒性的多数。这次调查的对象是1300位在网络上进行过评论的用户,调查的期间是2007年8月至2007年10月。 90%接受调查的网络评论者说他们是为了帮助其它人更好的进行购买选择,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想通过在网络上的评论帮助公司来改进产品。 这项调查还发现,在所有的评论中,有79%是在赞扬一个公司,而有87%的文章观点是偏于正面或肯定的。 Bazaarvoice的创始人及CEO Brett Hurt说:这次调查为什么我们能够在网上看到如此多正面的反馈。消费者愿意在网上评论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服务,动机大多来自于想帮助其他人能够找到更好的产品。他们用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可信的内容来帮助其他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更好的作出消费选择。Keller Fay Group的COO Brad Fay则表示:调查结果可以说明,大部分的评论者不是想击垮一个品牌,而是帮助别人的消费行为。 事实上,大部分人只会在产品表现良好的时候才会在网上进行评论。而不是我们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网络上的WOM会让消费者产生更多的抱怨。所以,公司的CMO们不用太担心有更多的消费者来谈论产品,因为你再网上除了抱怨,会收到更多的赞许和善良的建议。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当他们在网络上获得话语权后,最终还是会发现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获得有价值信息的地方。所以,他们也就会自然而然的贡献能够帮助他们自己以及和他们一样的其它消费者的内容。推荐一样好的商品或者一项好的服务,能够更加直接的帮助其它消费者。这样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样的逻辑。 这项调查中的其它数据包括: - 79%的网络评论者是评论社区的活跃用户,他们用自己的评论来回馈他们所在的社区; - 85%的网络评论者在网络上进行购买; - 77%的网络评论者每天发送10封以上的Email,25%参与社会化网络; - 20%的网络评论者在别人的Blog上或者聊天室里发布自己的信息,19%在独立的产品评论网站如ePinions或者CNET,而更多的是直接在销售商的网站上留言; - 65%的网络评论者在通过非网络方式购买商品后,会回到销售商的网站去发布在线的评论; - 接近60%的网络评论者会把他们的产品使用经...

Zoho Writer 完整支持离线版

Zoho 是目前最优秀的weboffice服务之一,虽然Google Docs和Microsoft等业界大鳄的竞争,但是Zoho的在线办公产品系列还是以强大的功能在领域中独树一帜。 目前Zoho最核心的产品Zoho Writer(对应Google Docs和MS Word)已经可以完全可以支持离线操作,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不间断在线离线同步的文本编辑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在旅行途中的人特别实用:你可以在出发前打开Zoho,下载你需要处理的草稿,然后在飞机上、火车上进行编辑,等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的时候,再简单的同步一下就好了。对于按照流量计费的场所,比如CDMA、GPRS网络等,也是一项实用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Zoho的离线方式利用的是 Google Gear 技术,而Google Docs支持Google Gears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在功能上Zoho Writer比Google Docs要强大的多。

Twitter和日本

下图是关键词twitter在 Google Trends 里面的数据 (点击可以看到大图) 下面的地域、城市和语言排名中,日本都遥遥领先。而且,看到趋势图中11月16日的数据波动了么?那是因为 Evan Williams ,Twitter的创始人,当天在日本。11月16日上午,在 Web 2.0 Expo Tokyo 上,Evan有一次和 Tim O’Reilly 的 对话 。 对于Twitter来说,日本真的很重要!

Blogger推出SlideShow页面元素

Blogger.com在两个月前推出了 Blogger Play 的功能。现在,又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开发了 SlideShow页面元素 。 现在,你可以方便的在你的Blogger.com的Blog上展示 Picasa Web Albums 、 Flickr 、 Photobucket 以及所有支持 MediaRSS 的网站的相册了。 这个新的SlideShow页面元素可以放置在Blog的侧边栏。将以渐入渐出的形式播放照片,并支持前进、后退、暂停和点击。除了你自己的相册外,你也可以展示所有的公开图片或者某一个Tag的图片。 遗憾的是,这个新功能和所有页面元素一样,只能在新模板模式下使用。由于我使用的是FTP发布方式,所以暂时是无法想用了。

新版Gmail的5个鲜为人知的功能

原文: 5 little-known Gmail features you may not yet know about 当我们在几周前推出新的Gmail核心构架的时候,我们也推出了一些新的功能让管理邮件更为迅速和便捷。我在过去的几周内使用了这些功能,随他们它们本身看起来都很细小,但是它们的确可以帮你省时省力。所以我决定列出5个我最喜欢的新功能,而你甚至还没有注意到它们。我们正在努力让IE6、国际版以及Google Apps的用户也能使用新版Gmail。但是对于那些已经注意到新的联系人管理以及其它改进的用户,你们已经可以享用这些新功能了。 "Archive and next" 快捷方式 我们为Gmail添加了很多 快捷方式 ,但是我发现"archive and next"这个快捷方式真的可以帮我节省不少时间。当我有很多邮件的时候,每次打开邮件,然后再点击"Back to Inbox"回到收件箱选择下一封邮件打开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 现在只要你在设置中允许快捷方式,就可以单击键盘上的"["把邮件存档并马上打开下一封邮件。 当我看到一长列未读邮件,我喜欢打开第一封,然后用"["来浏览邮件并存档。 (P.S. 使用 "]" 也可以有类似的效果,但打开的是更新的一封邮件)。 和朋友共享邮件搜索 有多少次你的朋友告诉你:“我找不到你发给我的邮件。”现在面对这样的质问,你可以证明你真的发出了邮件。你只要使用你的 搜索技巧 搜索邮件,然后复制粘贴当前地址发送给你的朋友,他们就可以用这个地址进行同样的搜索,立即找到“失踪”的邮件。 比如说,如果你搜索"pick me up at airport"来再一次告诉朋友航班信息,你可以发送这个地址: http://mail.google.com/mail/#search/pick+me+up+at+airport. 浏览器导航及历史 现在你可以更方便的利用浏览器来控制Gmail。可以用浏览器的前进和后退在不同的邮件之间切换,而不需要先转到售奸相收件箱然后在页面上点击特定的链接。当然,你也可以在浏览器的历史记录里寻找特定的邮件直接点击它们。浏览器历史一般来说很难对复杂的在线应用生效,但我们经过了长期努力还...

5个必不可少的手机软件

RRW上面 评选 出了 5个必不可少的手机软件 。那么我也来说一下我目前最常用的5个(网络)手机软件好了。 Opera Mini :强大的Opera Mobile在我的手机上并不能完全发挥它的威力,而Opera Mini 4加入了许多实用的新功能,比如全屏模式、快捷书签等等。对我来说,它是最合适的选择。 Gmail for Mobile :当我长时间远离计算机,还是需要知道一下自己邮箱中的邮件。虽然新版的Gmail支持了IMAP同步,但对于只需要作为应急简单处理邮件的我来说Gmail for Mobile会更加易用。 Shozu :我主要用它来把我用手机拍下的照片即时的同步到Flickr或者PicasaWeb。它可以和S60手机的拍照程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非常便捷的上传图片。Shozu的功能比我所用到的要强大的多,它提供完整的图片及视频上传及订阅功能。 Fring :异常强大的VoIP及Multi-Protocol-IM客户端,支持Skype、MSN Messenger、Gtalk、Twitter以及SIP服务。虽然它不太稳定,但我还是把它留在了手机里,作为Gtalk Mobile Client。 Twittai :最近使用Twitter非常频繁,在试过了Opera Mini的WAP版、Fring中的Twitter同步、Aleksoft的cTwitter之后,还是觉得tempo和cjin的Twittai在功能上和使用上最为满意。 我的偏好跟评选结果非常吻合,5个中的4个我都在日常使用。很想知道的是,你最常用的5个(网络)手机软件又是什么呢?

美国最新10大SNS及Blog网站

MySpace依然雄踞美国SNS第一位,10月份MySpace独立访问人数达到5880万。很火的Facebook现在名列第二,虽然在访问人数上还差MySpace很多,但是增长速度着实非常惊人,有很大可能在2008年超过MySpace。 而在Blog网站方面,我正在使用的Google的Blogger.com名列榜首。10月的访问人数达到3410万,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第二名的WordPress.com在一年以内访问人数的增长超过4倍,也值得关注。 Via MarketingVOX

真的“Open”吗?

最近刮起了一股“Open”风潮,Google的 OpenSocial 、Bebo的 OpenMedia 还有Box.net的 OpenBox 。 虽然这三者名字都是“Open”,但含义却大相径庭。 OpenSocial 可以说是一种API规范联盟; OpenBox 是把自己的内容连接到其他流行服务中; OpenMedia 只是提供用户展示自己的媒体内容。 Open本身是件很好的事情,也是Web2.0的核心本质之一。但是把什么东西都拿个Open来作名字,就有一点标题党之嫌。按照常人的理解,“Open”的感觉是一个封闭的房子打开一扇门,可以自由或者有条件的进出。要用“Open”这个词,首先你真的要有一个足够大的房子,其次是真的要开启一扇双通的大门,而不是插个管子或者装个烟囱之类。如果我们看到满世界都是带着“Open”的名字,估计是会感觉混乱不堪,而“Open”这个词也终会失去意义。 OpenBox和OpenMedia都是很好的进步。但从命名这点来说,倒只有OpenSocial比较名副其实吧。 PS:“Social”这个词,应该也有开始被滥用的迹象。

关于Twitter取消自动链接

很多人都发现, Twitter 突然取消了“@”后对用户页面的自动链接, 凯洛 和 XDite 都提到了这个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Twitter取消了这个大部分用户很喜欢的功能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就是利用Twitter来进行恶意SEO的现象越来越泛滥,让Twitter不得不断掉一些可以被用来SEO的功能。 因为Twitter的链接结构优良,很容易让用户页面的Google PageRank到达很高的数量,比如我 自己的Twitter页面 PR就已经达到了5。而这些页面,几乎可以没有限制的加入任何链接。虽然说TinyURL的使用多少可以起到一些过滤作用,但应该还是无法完全避免被用作SEO。再加上Twitter简单的结构和开放的API,也给要大量制造SEO页面的人提供了便捷。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最近有很多人都被一大堆类似机器人的假用户follow了。 自动链接这个功能原本是没有的。Twitter的宗旨也是尽量的保持简单,甚至是简陋。这样的目的是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相对纯净的社区环境。不过当用户越来越多,改善易用性变成了很难抵挡的诱惑。包括增加自动链接,包括最近首页的改进。 我还是坚持认为,Twitter最大的价值在于简单和开放。如果违背了第一条,Twitter就早晚会面临同质化、社区环境破坏、被利用等危机。被用来SEO和散发垃圾消息,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害处。而第二条的作用,就是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比如用户体验、商业价值等等。 TwitterFox 的一些增强功能,强大的 Twitterific 开始利用广告和付费版本获得收入,都是不错的例子。

Blog之原罪 三章

对于 越来越恶劣的Blog生态 ,作为Blogger和相关的服务提供者,都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Blogger还是要多了多了解一些作为Blogger所应该知道的事情: - Blog是Blogger个人的内容发布平台,它代表着你在网络上的个人形象; - Blog的浏览量中有大量来自搜索引擎,其中很大一部分不是你的内容真正的读者; - 没有一个Blog订阅数的统计服务,能精确的呈现你的读者数量; - 浏览量的多少和这个Blog的好坏或者影响力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 你可以用Blog来赚钱,但不要把Blog当作一个只用来赚钱的工具; - CPM或者CPA计费方式的在线广告并不是利用Blog获得收入的最佳方式。 所以,作一个好的Blogger所需要作的只是: - 选择一个可靠的Blog服务商或者Blog发布系统; - 认真书写每一个Blog Post的内容; - 保持个人的观点和风格; - 保持写作的热情和勤奋; - 关注你的读者,关注和你相关的其它Blogger。 但是,我们都是欲望的动物,如果只是靠对Blogger的说教,很难对现状有很大的改观。所以,还是要从体系着手,让网络营销者和相关服务的提供者从生态链的上端来进行改革。 作为网络营销者,要明白Blog不单是他们的另一个媒体渠道,而是代表一个个鲜活的消费者。Blog营销,应该更多的属于CRM的范畴,而不是Ads。作为搜索引擎、广告代理、博客服务商,需要做的最大的改进就是建立专属于Blogger(注意:是人而不是内容)的评估体系,包括对网络信用、影响力、消费偏好等方面的指标。 听起来路还很长,不过我们都不想看到Blogosphere这片本可以净土的世界,沦陷成为另一个Sin City。 相关文章: 关于Blogger的一些观点 让你的Blog重获青春 Blogger要注意的11个问题 Blogger的时间管理 坚持是Blogger最可贵的品格 网络广告:从内容定向到用户定向

Blog之原罪 二章

Blog是怎样 陷入深渊 的?我觉得,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Blog后面是 真实的Blogger ,是Blog和之前“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时代的网页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由Blog内容衍生而来的各种广告和市场活动的价值的基石。现在这点也成为了Blog被利用的地方:产生各种表面上看起来和Blog以及相关部分类似的内容,从而利用读者对Blog背后的Blogger信任来作恶。 搜索引擎 对blog的眷顾驱动了针对Blog的作恶行为。几乎所有的搜索引擎,都对Blog及其内容特别的优待。这一方面归功于大部分Blog服务和Blog软件所呈现的页面的优良结构,也有搜索引擎本身的权重考量。这才使得居心不良者有更大的动力去在Blog上做手脚。 RSS发布方式 助长了内容复制。RSS是所有Blog所遵从的内容传播渠道之一,RSS对于Blog来说可以进一步透过内容来加强Blogger和Reader之间的连接。可是问题在与,RSS这种格式化的输出方式,太容易被再度利用。用RSS来炮制大量内容的例子无处不在,这样既损害了原作者的利益,也大大的降低Blogosphere中内容的信噪比。 目前 网络营销的模式 也有所缺陷,无法适应不断扩大的Blog内容的数量和影响力。目前Blogger们最常使用的网络营销模式,包括类似AdSense的内容匹配式广告和类似ReviewMe的付费评论。服务提供者和进行营销的厂商都还存在着观念上的滞后,用单纯的PageView、ClickThrough这些本身就已经不合时宜的标准来评判。不单单让营销者对Blog的营销价值产生误解,也会让Blogger本身为了迎合这些标准,违背Blog的基本原则。 潜藏于Blogger心中 对虚荣的渴求 ,也是Blog罪恶化的原因。Blogger太过于在意自己Blog的访问量、订阅数、回复这些指标,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虚荣。虚荣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为了这些指标而放弃作为一个Blogger的品格,就太得不偿失了。现在出现的购买假回复,假订阅数的服务,对Blogger来说实在是一种耻辱。

Blog之原罪 一章

刚刚发现了一项新的RSS相关服务,但是服务内容却让人乍舌:购买RSS订阅数!在RssXPlosion.com,你每支付一美元,就可以为你的Blog获得一个订阅者。这让我想起了前一阵的另一项服务BuyBlogComments.com,提供的是收费的人工Blog回复功能,大约0.24美元可以换取一个Blog回复。 这类服务是很叫人厌恶的!作为一个个人内容发布的平台,Blog本应该是一个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展现个人风采的地方。可是当Blog越来越普及,并越来越受到传统媒体、企业,甚至是搜索引擎的重视。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动机不纯的人作恶的场所。 最初是 垃圾留言 。相信有很多Blogger都遭受过垃圾留言的困扰。通过人工或者机器,垃圾留言几乎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我这个Blog在不对留言作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曾经有好几篇文章的垃圾留言数量达到了数千条。最多的一篇,竟然有超过一万条的垃圾留言,让一个静态的页面大小超过了40M,真是有点耸人听闻了。 然后就是 SpamBlog和FakeBlog ,当垃圾留言成为了过街老鼠,而各种防止垃圾留言的服务和软件也越来越成熟,垃圾留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于是乎,直接建立一个垃圾Blog或者假冒的Blog成了更“有效”的方法。通过搜索引擎,我每天都会搜到链接我Blog的地址中,大量的SpamBlog。 接着便是 Blog的SEO 。我还是坚持,Blog不需要那些被搜索引擎误导的读者。利用堆砌关键词来提高自己的SERP真的是没有必要。举一个例子,我在2004年的时候,曾经写过 一篇文章 来做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测试搜索引擎能够给我带来的流量。结果,在接下来的接近一年时间,这篇文章的访问数一直是我整个Blog访问数的80%左右。这些流量,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不管对我还是对于读者。 好了,现在又出现了更加高级的方式, 假回复和假订阅 。因为这些购买来的回复和订阅数,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并不像Spam那样可以非常方便的辨识。而这些,作为评估一个Blog的重要标准,如果也可以用钱来购买,那Blog和那些充斥商业内容的网站我们要如何去分辨? 我们的Blog世界,正在陷入一个罪恶的深渊。

为Android套上正义的外壳

BusinessWeek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Tim Wu, Freedom Fighter 。很振奋人心的标题,但是看了副标题后,却感觉有点异样。 “His wireless-phone manifesto was the inspiration for Google's new mobile-software strategy, which includes the Open Handset Alliance” 也就是说,Google刚刚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 Android 是来自于这位Tim Wu,而既然这位Tim Wu是自由战士,那Android也就是为自由而服务了。瞬时间,Google又一次成为了捍卫自由,抵抗霸权的正义使者。 说起来, Tim Wu 和Google Android的产生应该是不会有太大因果关系的。Tim Wu是鼎鼎有名的 Lawrence Lessig ,也就是Creativecommons的创始人的学生。所以在数字法律这方面,应该也是有所建树。也曾经被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邀请来起草网络法规。这位现哥伦比亚法学院的教授好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他就提出过一个建议,提倡无线网络服务商取消所有限制:“He argued that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should mandate that providers allow consumers to use any cell phone with any wireless operator, and install any programs they want on their phones as long as they were not illegal or harmful.”另外,他还是一个破解软件的使用者。他堂而皇之破解自己的iPhone,使之可以用在T-Mobile的网络上。 但是这篇文章中,硬是要把他和Android扯在一起。这分明是要给新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以及Open Handset Alliance来正名,给Google在移动市场上的大胆战略寻找一个说辞。数字版权专家、信仰自由、Lessig的学生、台湾和英国的混血儿,Tim Wu就是很适合这个角色。Google的野心很大,实现这样的野心,...

从口碑到广告:BuzzLogic Conversation Targeting

BuzzLogic推出“ Conversation Targeting ”,应该是这次 ad:tech NewYork 上比较吸引我的一个消息。这个广告平台可以说是用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来尝试寻找广告和口碑之间的平衡。 BuzzLogic是一家为公司或者个人提供网络口碑传播调研的网站,它可以帮助用户跟踪网络上对于特定产品或者服务的讨论,并且帮助客户找出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和重要信息节点。BuzzLogic的好处是,他有一个通过内容的传递过程作为标准的评估体系。每个具体的产品或者服务,都有各自不同的意见领袖。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接近真实的内容传播过程,而不会受到太多A-List Blogger言论的影响。 而他们新推出的这个“Conversation Targeting”也正是基于他们原有的服务,可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产品。Conversation Targeting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为用户追踪在讨论他们产品及服务的Blog或者其它网站,并在这些网站上不断投放对应的广告。这样动态投放模式,从某种角度来说比单纯按照关键词或者语义分析来投放的Contextual Ads时效性更好、定位也更加准确,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分配广告的预算。除此以外,对于和广告标的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讨论也可以纳入被选择的范围。 而广告的具体投放流程并没有包含在Conversation Targeting中,BuzzLogic将使用外部的广告平台。首先支持的,当然就是Google的AdSense/Adwords。BuzzLogic将会增添更多的广告投放平台的支持。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iPhone想通过BuzzLogic来投放广告,就可以找到那些讨论iPhone,甚至是讨论Nokia、Moto、iPod等等相关产品话题的Blog或网站。然后通过Adwords来向这些Blog及网站投放广告。随着话题不断的被讨论,也可以对新近加入讨论网站进行继续投放。 可以说BuzzLogic Conversation Targeting是Buzz和Ads的结合品,它解决了很多Internet Marketer在选择口碑以及广告时的困惑。尤其可贵的是,由于Blogger和内容发布者是不知道哪些广告是来自BuzzLogic的,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影响口碑传播过程中的立场和观点。而对于读者来说,追随相同话题文章之间互相...

gPhone/Android 无间道

gPhone的发布让所有的人都睁大了眼睛,但最后的结果可能让大部分人都大跌眼镜!gPhone?根本没有这样一个玩意儿,Google如是说。这次Google要发布的,只是一个基于手机的操作系统:Android。 今天白天一直在聊,Google推出的gPhone到底是什么模样,由谁来代工。还从已知的相关支持厂商来胡思乱想,gPhone到底是WCDMA还是GSM。事实是,我们都太小看Google了。Eric Schmidt在声明中是这样说的: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发布的强大的平台能够应用到数千种不同的移动设备上。 Google 就是这样 ,它的每个策略都比常理要更进一步。不推出专属的硬件,而是一个通用的移动设备的软件平台,使Android可以更方便的快速占领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而最终可以达到的份额也会非常的可观。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3家企业加入了Google的Android,包括Qualcomm、Broadcom、HTC、Intel、Samsung、Motorola、Sprint、Texas Instruments等等,似乎除了Nokia,其它业界的重要品牌都有参与。 Google这样的作法,目的显而易见,思路也清晰而直接:更多的用户形成更大的广告渠道,从而带来更高的广告收入。要记住,在手机上投放广告,可控性和效果比在电脑的浏览器中都要高很多。 相关文章: Live coverage of Google's Android Gphone mobile OS announcement

Google OpenSocial 很渺茫

Google OpenSocial 显然是会引来非常多Blog评论的话题。不过当我打开网站,阅读了前两段话,却是有种奇怪的感觉。 “OpenSocial provides a common set of APIs for social applications across multiple websites. With standard JavaScript and HTML, developers can create apps that access a social network's friends and update feeds.” 使用的语言只是JavaScript和HTML,提供一个标准化的API。开发人员可以利用这些API来编写一些支持这些API的SNS网站的应用。我的第一感觉是,所以把名字叫做OpenSocial,Google只是想让更多的网站来支持这样的API。 事实上,的确已经有很多大网站支持了OpenSocial: “There are many websites implementing OpenSocial, including Engage.com, Friendster, hi5, Hyves, imeem, LinkedIn, MySpace, Ning, Oracle, orkut, Plaxo, Salesforce.com, Six Apart, Tianji, Viadeo, and XING.” 我们可以相信 这些网站 的运营者思想是开放的,从网站有限制的输出一些用户信息和内容,应该没有问题。但让他们短期内同意,通过API来进行完全的数据交换,可能会很难。所以,原来梦想中 统一的SNS平台 看来是暂时实现不了了。 Mr.6的文章 说人人可以当寄主是好事,我倒是不觉得。社区是需要有清晰的脉络的,如果有又MySpace、Bebo、Orku这样的大群体,然后任何人又都可以创建自己的群体,Network的结构会变得异常的复杂。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样混杂的关系并不能带来很好的体验。同时,因为数据的滥用出现大量的冗余信息,一方面降低了网络中的信息质量,也容易带来安全性隐患。 这张OpenSocial网站上的图,难道已经说明了什么? 可以这样比较:Facebook的开发平台,是提供了自己的社区以及SNS系统,通过开放A...

明年会是IM大串联年么?

突然有两条关于IM软件间互通的消息,让我突然有了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 首先是Gmail的新版中可能支持对多种IM协议的支持。也就是说,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将可以在Gmail界面中利用Gtalk通道来和Live Messenger、Y!Messenger、ICQ、AIM等IM的联系人进行实时通讯。Gtalk使用的Jabber的协议,实现这些功能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所以这个功能如果要推出,会很快实现。 其次是微软的一位员工透露了一些关于Live Messenger 9的开发细节: "Internal builds are already at WLM 9 and includes many of the API components. They have a team working on multi-person audio/video chat for WLM that may or may not be in 9, but should be in by 10. They are also trying to work out a way for WLM users to chat with AIM/GTalk/ICQ users like the way Yahoo! works now, and they have an internal version that works with GTalk already (but very basic). MS will no longer update the MSN Messenger for Mac, but they are going to release a brand new client for Mac OS X that is according to him "Really, really cool and awesome" but he would not provide anymore details due to his NDA." 这个将在明年年底或09年初推出的新版本Live Messenger也将支持多协议通讯,而且他们甚至已经有了一个可以和Gtalk通讯的内部版本! 昨天白天的时候还在 Twitter 和 Hung 说到,多协议支持因为关系到服...

FeedBurner引入AdSense

在FeedBurner 被Google收购 的时候,就 注定 了Google的广告系统会慢慢的进驻FeedBurner的高质量内容渠道,这一天今天终于到来了。 FeedBurner的官方Blog上公布了 一条消息 :现在FeedBurner的用户可以直接使用Google AdSense的服务,在Blog或者网站上放置页面广告。用户不需要参加FeedBurner的Ad Network就可以使用这项服务,而原来在页面上放置了FeedBurner Ad Network广告的用户,在没有FAN广告的时候也会自动显示AdSense广告。 目前FeedBurner-AdSense仅仅支持300x250和468x60两种尺寸的文字及图片广告。如果你对在页面放置这种广告,可以参看官方的 详细介绍 。对于在中国的Blogger们,通过这种途径在自己的Blog放置广告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比较高的CPM单价。 AdSense for Feed 暂时还没有植入FeedBurner体系,而这才是Google看中FeedBurner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过关于Feed中的广告,总是会更加谨慎一些。